近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围绕“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专题协商议政。市政协委员针对普惠养老服务、养老助餐服务等老人关注的问题进行建言。
今年2月至6月,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牵头组建调研组,邀请市区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 学者等开展系列调研协商。调研组深入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10个区,走进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和邻里互助点、养老助餐点等单位,实地走访30多个有代表性的点位,面对面听取各方诉求和老年人心声。
调研组认为,北京市已经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框架,北京在兜底保障、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养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议根据退休金等水平
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
针对目前北京存在“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占比低,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双低”现象。市政协委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将普惠养老服务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等水平,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以家庭收入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制定入住普惠养老机构的资格标准;明确公办机构除了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之外的床位应定位为普惠养老床位。
以需定供
建议补贴“随人走”
针对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在全面、准确、科学预测养老服务床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在更广阔的市域范围甚至跨市域地区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对空间资源紧张的地区,可与本市其他区或者河北地区对接,输出管理和服务,引入空间和设施,以服务换空间,引导老年人在京异区或者异地养老。积极促进京冀医疗资源对接共享,促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河北地区。要打通补贴通道,实施补贴“随人走”的政策,让更多承接京籍老年人入住的环京地区养老机构享受与在京机构同等的运营补贴。
养老助餐服务应分工协作
建议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助餐服务平台
养老助餐服务需求与供给两端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实际呈现出的需求还不强劲,去年全市接受养老助餐服务的老人仅占常住老年人口的2.1%。供给方面,市场表现不积极,餐饮企业只占提供服务主体的12.5%。市政协委员建议应发挥市场主体在市场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做各自擅长之事。
由餐饮企业、养老机构、中央厨房、机关企业食堂等具有较大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能力的主体负责制餐,由养老驿站发挥贴近社区的区位优势负责分餐、提供场所供老年人用餐或者送餐,构建起制餐-分餐-就餐或者送餐分工协作的养老助餐服务格局,既有利于食品安全和成本控制,也能让老年人享受到实惠。要尽快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助餐服务平台,广泛连接、动态反映需求与供给,实现全市数据全市共享,为部门、街乡施策提供支持;为服务主体把握需求、做优服务。用好社区党员报到、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形式,重点为失能失智、低收入老人提供点餐、送餐服务。
出台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标准
让养老服务走近家庭身边
随着北京老年人口规模的加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让更多养老服务走近老年人身边,走好居家适老化改造“最后一米”尤为重要。北京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业规模潜力巨大,但社会对适老化改造必要性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仍以政府购买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供给较为单一,功能性和舒适性不足。
针对这一现状,市政协委员建议应探索出台北京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市场标准,重点为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增加智能监测设备、紧急救援设施等,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中增加更多智能化、智慧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开发智能识别、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设备,丰富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及服务。
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
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调研发现,近三年民事案件中涉老案件占比约为26.2%。具体而言,涉老民事审判案件主要集中于赡养、继承、赠与合同、侵权等四类纠纷,呈现矛盾化解困难的突出特点。涉老刑事审判案件则主要集中于诈骗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和人身、民主权利类犯罪。其中,养老诈骗案件最为普遍,呈现出犯罪有组织有谋划,诈骗手段更新快,精确瞄准老年人心理需要,受骗人数众多,追赃挽损困难等特点。
市政协委员建议,应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加大权益保护力度。确立多人监护制度。同一顺位的监护人只要有监护意愿且具备监护能力,均可同时确认为监护人,以避免因监护人仅为一人而难以有效监管的情况。同时,推动建立行业信用约束机制,将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的经营者列入市场准入黑名单,将有能力赡养而拒不赡养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纳入个人社会信用记录,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在家庭赡养缺失或法定监护人缺位的情况下,公权力机关主动介入,协助老年人指定监护人或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等,并在必要时由检察院对涉老民事纠纷支持起诉。